世界五彩缤纷,各种色彩装饰着我们的生活,但有一种特殊的人群,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却只有非黑即白。色盲症到底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色盲症眼里的世界和普通人看到的又有什么不同呢?色盲症最先由英国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在圣诞节前夕,道尔顿买了一双袜子送给妈妈当圣诞礼物,妈妈收到袜子很开心,但觉得这双樱桃红的袜子太过鲜艳。
道尔顿听了妈妈的话感到非常奇怪,自己买的袜子明明是深蓝色的,疑惑不解的道尔顿又拿着袜子去问弟弟和周围的人,结果除了弟弟与自己的看法相同以外,被问的其他人都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达尔顿没有轻易的放过这件小事,而是认真的分析比较,最终发现他和弟弟的色觉与别人不同,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为此,他写了篇论文《论色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无独有偶,明太祖朱元璋比道尔顿早出生四百年,他也患有色盲症。严格意义上说,朱元璋比道尔顿更早发现色盲症。一天,朱元璋一时兴起,画了一幅气势恢宏的雄鸡报晓图,送给了他最器重的大臣徐达,徐达看到画后赞叹不已,称赞皇上画的雄鸡的黑凤冠真威风,朱元璋顿感疑惑。但朱元璋转念一想,徐达是自己最信任的臣子,应该是自己多想了,便也没有追问,一笑了之。
又有一次,朱元璋身体抱恙,食欲下降,什么都不想吃,此时朱元璋却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人在身体不适时,味觉会失灵。那么举一反三,如果人的眼睛出了问题,也就分不清各种颜色了,自己之前分辨不清颜色肯定是眼睛出了问题。朱元璋王传太医询问,由于当时医疗科技技术的限制,太医也不能明确说出这种认不清颜色的病是什么病,更不知道发生的原因,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的不断研究,人们对色盲的认识更加深入。根据不同的成因,可以将色盲分为先天性色盲和后天性色盲。先天性色盲是隐性遗传疾病,患者视网膜锥体细胞内,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部分或全部缺失,遗传方式主要是交叉遗传,即俗话说的外公会将疾病遗传给外孙。
后天性色盲多为疾病引发,当患者有视网膜脱离神经性萎缩,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部疾病时,都可能导致色觉障碍,当出现精神失常中枢病变时,也可以引发色幻觉。全色盲根据色盲不同的症状表现,又可以将色盲分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部分色盲包括红色盲、绿色盲、蓝黄色盲等,其中全色盲是色觉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种,比较少见,全色盲患者完全不能辨别颜色,只能感到黑白灰的明暗之分,患者感到红色、绿色很暗,蓝色、黄色则非常明亮,且非常怕见光,视力极差,还会有弱视。
部分色盲中最常见的是红色盲和绿色盲。红色盲的患者不能分辨红色,经常把红色看成暗色,还经常把绿色看为黄色,紫色看为蓝色。绿色盲的患者丧失了绿色的辨色能力,会将绿色看成暗黑色和灰色,并且也不能分辨淡绿色和深红色,紫色和青蓝色、紫红色和灰色,蓝黄色盲患者分辨不清蓝色和黄色,但是可以较好的分辨红色和绿色。
但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先天性色盲仍无法治愈,只能通过佩戴色觉矫正镜的方式来改善辨色能力。患者虽然可以逐渐适应,不能分辨某种颜色的生活,但仍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比如说色盲患者不能从事运输、美术、医学、化工印染等行业,也不能考驾照,阅读和学习能力还会受影响。而后天性的色盲是可以治疗的,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有望改善或完全恢复色觉,但治疗的效果取决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比如说是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色盲,更换其他的药物后可以改善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色盲患者时,要多一些耐心,多给他们一些帮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合适的光线,帮助患者分辨色彩,还可以协助色盲患者过马路,帮他们标记好衣物、生活用品的颜色。患有先天性色盲的儿童患者的家长应该告诉老师,让老师把患儿的座位安排在没有眩光的位置,并尽量使用患儿可识别的颜色的粉笔进行板书。没有先天性色盲的人也要注意保护好眼睛,避免出现一些眼部疾病,引发色盲,影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