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这一份糖尿病新会员指南,请收好
TUhjnbcbe - 2022/7/28 19:32:00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小编不小心在楼下的房檐上看到药品包装盒,出于职业病,愣是打开手机的电筒仔细地端倪一番,最后露出了名侦探柯南的自信微笑:在这栋楼,一定住着某个糖尿病患者,这药是常见的降糖药!

咳咳,话题扯得有点远了,这个现象旨在说明糖尿病患者“比比皆是”,ta可能是你本人,可能是你的亲属,可能是你的邻居,可能是你朋友……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正在剧增,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二三十岁被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不在少数。

更令人堪忧的是,这群庞大的慢性病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知却存在很多误区,依然不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甚至忽略这个疾病的危害。

在内科书上提到,糖尿病的治疗关键在于“五驾马车”,其涵盖了患者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

然而,在实际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与医生之间缺乏有效、足够、正确的沟通,导致了糖尿病患者无论在门诊抑或是住院都无法获得全面的认识。

首先,在确诊糖尿病以后,你的亲朋好友送上一份糖尿病患者的专用保健食品,左邻右舍给你提供各种意见,甚至患病多年的同房病友也很热情传授独家经验,但是他们的热心,可能正是耽误治疗的罪魁祸首。

谣言一:糖尿病可以放心吃“无糖食品”;不能吃甜的东西,不甜的东西可以放心吃!

在病房里,好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拿出各式各样的“爱心礼物”,这是我们科室领导送的,这是我女儿特意从香港买回来的,自豪地说:这最适合我们吃了,一点都不甜…

然而,真相是:糖尿病患者不能单凭口味来选择食物,还要看它所含的成分和总能量,对糖尿病饮食的认知不能仅停留在“不能吃甜的”层面。

有些没有甜味的食物,比如我们吃的米饭、馒头,其所含有的淀粉和葡萄糖一样,都属于碳水化合物,消化后都会分解成葡萄糖,不能多吃。

而所谓的“无糖食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无糖藕粉等,虽然不含人工添加的蔗糖,但也含有大量淀粉,有的甚至还添加了淀粉糖浆、葡萄糖浆、麦芽糖浆等,升糖速度毫不逊色于日常所吃的白糖,所以,打着“无糖食品”旗号的“爱心礼物”真不适合糖尿病患者!

如果真心想吃甜味食物,又担心血糖,可以选择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甜味剂,虽然有甜味,但几乎不提供能量,并不会升高血糖,适当可以吃一点。

谣言二:千万不要打胰岛素,一打就会依赖,要打一辈子!这个药吃了好,我儿子特意在美国买的,进口药,一吃血糖就降了!

对于胰岛素,由于民间的各种传言,往往会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打胰岛素产生恐惧的心理,这不仅仅是担心打针的疼痛、不方便携带、外人异样的眼光等问题,更怕的是一旦打胰岛素,就脱离不了胰岛素,或者认为都是到了晚期才需要打胰岛素。因此,患者们更加愿意寄希望于某种被其他病友吹捧的口服神药。

然而,真相是:胰岛素本身就是人体正常分泌的激素,使用胰岛素不会有依赖性,更不会上瘾。

事实上,并不存在人人适用的、效果最好的降糖药,高价、进口也不是评估药效的指标,更没有所谓的只有1型糖尿病或者2型糖尿病晚期才需要打胰岛素。

虽然可以选择的降糖方案无非那几种口服降糖药以及胰岛素,但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案,这个必须由专科医生去决策。

你可能才刚刚被确诊2型糖尿病,但你的血糖水平非常高,而且胰岛功能检查显示胰岛素分泌不足,这就需要依靠打胰岛素控制血糖,避免糖*性继续损害胰岛细胞,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功能,待血糖改善后,慢慢地再过渡到口服药,虽然这也有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又或者你处于肺炎、手术、妊娠等特殊情况,也会需要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当然,如果有合并肾功能不全、联合口服药降糖效果差等胰岛素使用适应症,便可能需要长期胰岛素。

再者,即使是口服药,也不是“万金油”,某部分人群很胖,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ta就需要二甲双胍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但你已经是消瘦体型,胃口本身就差,并不适合吃这类口服药。

总而言之,降糖方案的制定是需要结合体型、年龄、肝肾功能、预期寿命甚至经济因素综合考虑的,万万不可跟风去买某类药物,更加忌讳自行中断胰岛素治疗。

谣言三:一旦得了糖尿病,就要少吃或者不吃主食!

曾经,小编在脑内科接诊过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伯伯,当时确诊是脑梗死,住院期间频繁在睡前发生低血糖,小编把胰岛素的量减了再减,并多次嘱咐老伯伯要定时定量进餐,但依然如此。

某次不经意的交谈之中,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位老伯伯曾经被一名社区医生告诫要少吃饭,所以每顿晚餐只吃两三口米饭,在家中监测血糖也是经常低到2点几,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不仅感慨,老伯伯的生命力着实顽强。

你可能认为,上述案例是个别现象,但实际上,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误认为控制血糖只能不吃或少吃主食。

然而,真相是:饮食控制不是单单控制某类食物,而是在控制每日总热量的基础上,同时保证各类营养物质的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需要各占一定比例,而且要求在合理范围之内。

过度控制主食容易引起低血糖,甚至导致营养不良。为了降低升糖速度,不妨避免白粥、精面馒头等高血糖指数的主食,多食用粗粮,假如你热爱面条,可以以荞麦面代替普通面条,又或者你是个南方人,只习惯吃米饭,也可以在白米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粗粮,例如荞麦米、燕麦、黑豆、小米等。

另外,虽然我们主张多吃蔬菜,从而延缓血糖升高水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但并不代表只能吃素菜,不能吃荤菜,得了糖尿病也要跟普通人一样,强调营养均衡,应适当摄入蛋类、肉制品,否则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抵抗力下降等。

推荐各位糖友在家中自备电子秤,认真咨询营养科专业人员的意见,科学安排三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最大可能控制好血糖。

谣言四:吃苦瓜、秋葵、南瓜可以治疗糖尿病?民间各种降糖偏方了解一下?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问医生:医生,得了糖尿病吃什么好?有个别极端者,甚至认为吃某种蔬菜或者其他食物可以治疗糖尿病,比较热门的食物有苦瓜、芹菜、酸奶等。

在这里又跟大家分享一个奇闻,曾经在内分泌科收治一个中年男性的糖尿病患者,入院后查血钠水平明显降低,但血钾水平正常,进行皮质醇激素筛查也没有发现问题,最后细细询问,原来这名患者听闻粗粮有助于控制血糖,一天三顿吃的全是粗粮粥,不添加任何盐…

然而,真相是:实际上,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没有关于任何某种食物能降血糖、治疗糖尿病的定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一旦确诊,定无治愈的可能性。

虽然网络上、生活中盛传的某种能降血糖、治疗糖尿病的食物大多属于升糖指数较低的种类,但如之前文中强调的,依旧要讲究饮食平衡,只是在食物挑选过程中应偏向于对血糖影响小的种类。

再者,某部分患者可能在某段时间内能通过严格、规范的饮食控制使血糖达标,但也不代表ta的糖尿病已经被治愈。

实际上,胰岛细胞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继续衰退,我们强调的是饮食、运动治疗是基础,如果在饮食、运动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仍应该及时求助于专科医生,加以服用口服降糖药或者打胰岛素,切勿相信民间偏方,过多食用某种食物,不但不利于血糖控制,而且可能会造成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热量不足等不良结局。

在个个击破各种谣言之后,作为“糖尿病新会员”,你还需要全面认识这种疾病,到底这个“敌人”在你体内都做了什么坏事?你又该怎么全副武装,进行长期抗战?以下关于糖尿病的小知识,不妨了解一下。

PiontI:血糖控制不好,小心糖尿病并发症找上门!

有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能吃能喝,身体倍儿棒,并没有把血糖放在心上,部分患者被亲属“胁迫”住了几天院,出院后就如脱缰的野马,有些甚至体检发现高血糖也没有遵从体检科医生医嘱到专科就诊。

一般来说,高血糖并不会引起很多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但体检、或者因其他原因住院偶然确诊糖尿病的绝不在少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容易导致漏诊或者延误治疗。

事实上,糖尿病可怕的确实不是高血糖,而是由长期的高血糖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它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随着病程的进展,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供血血管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当血管硬化斑块突然脱落完全堵塞血管,便可导致心肌梗死,同样的,脑血管也可能发生病理变化,导致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

不仅如此,长期的高血糖还可能损害肾脏,大量的蛋白从肾脏漏出,开始出现全身浮肿,肌酐水平不断升高,最终进展为尿*症,长期依靠透析存活。

糖尿病足也是很棘手的问题,不仅感染难以控制,而且伤口不易愈合,糖尿病足是导致患者截肢的一大因素。

慢慢地,你的心脏功能受损了,走几步路就喘,肾脏也出问题了,脚也被截掉了,眼睛也因此瞎了,直到到这个时候,你才能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这就太晚了!

PiontII:不要过快过度降血糖,低血糖的危害不可轻视!

前文讲述了高血糖的危害,强调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那么,降糖速度越快、幅度越大就越好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患者会表示对治疗的不满,为什么我住了两三天,血糖还是没有降到满意的水平?殊不知,当血糖长期处于一个高水平,突然的降低,哪怕并没有降至正常水平,都有可能诱发低血糖症状。

再者,血糖控制讲究的是长期、稳定,降血糖也需要循序渐进,并要求患者出院后规律服药,减少血糖波动,将血糖控制在平稳的水平。

另外,盲目追求降血糖可导致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众所周知,脑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完全来自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可导致昏迷、惊厥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更有甚者会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导致死亡。

尤其是合并肾功能、肝功能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老年患者,如果无心慌、出汗、饥饿感等表现,往往不被觉察,极易进展成严重低血糖症。而且,反复的低血糖将会加重胰岛细胞的负担。

总而言之,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稳中求降,长期保持”,切勿轻视低血糖,一次严重的低血糖症便可夺命!

PiontIII:不同人群血糖控制目标有讲究,并非所有人都要求“达标”!

不难理解,将血糖控制在正常人血糖水平是最理想的,但现实上,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为了达到理想的标准,在强化降糖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发生低血糖,反而危害更大,同时不同人群的预期寿命也有所不同,年轻患者有更长的期望值,因此血糖控制更严格。

另外,由于妊娠期间高血糖可增加巨大儿、羊水增多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孕妇本身激素分泌的变化可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也具有特殊性。

因此,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在一开始接受治疗的时候,都要清楚地知道到底我的血糖控制目标是多少,不仅仅指的是空腹血糖,还应包括餐后血糖。

在众多慢性病当中,糖尿病可能是最考验自律性的一种疾病,“管住嘴,迈开腿”六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数天或十余天的住院时间只能带来短期的改善,必须依靠你顽强的自控力,能够做到以下的关键内容,就代表着你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糖尿病接班人”。

1.饮食、运动是基础,最好遵循营养科专科医生的意见,科学安排饮食和运动,按时定量进餐,坚持锻炼。

2.规律服药或打胰岛素,由于降糖药的特殊性,需要清楚知道口服药服用方法(例如促泌剂往往要求餐前服用),打胰岛素更加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及更换、消*、排空等,以上内容均可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进行。

3.坚持规律监测血糖,家中自备血糖仪,至于如何监测血糖,包括监测的次数、时间段等因人而异,总的原则是:血糖波动大、频繁发生低血糖、仍在调整胰岛素剂量或口服降糖药方案有所变动时应增加监测次数,待血糖平稳适当减少频率,最好自备血糖记录本,即可方便记忆,又可以给医生提供数据。

4.专科门诊随访,与专科医生交流近期饮食、运动、服药、血糖监测的近况,尤其出现发热、胸闷等不适时,应及时就诊。

5.每年进行体检,重点筛查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包括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测定、颈动脉彩超等。

6.糖尿病患者往往抵抗力降低,建议6个月以上的患者定期接种流感疫苗。

7.日常生活护理:穿合适的鞋袜,预防各种外伤的发生,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功能受损,极其容易发生烫伤,应避免热水泡脚等。

8.警惕低血糖的发生,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迅速升糖食品,最好自备小卡片,在小卡片中备注姓名、年龄、家属联系方式、目前的降糖方案等信息。

事实上,糖尿病不仅要求你能做到自律,更是要求你掌握一定的知识,尤其是长期打胰岛素的患者,由于出院后饮食、运动等都会发生改变,胰岛素的剂量也应适当增减,因此平衡饮食、运动、降糖药三者的关系,才能获得长久获益。

此文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后都能对糖尿病有比较全面的认知,自行进行规范管理,欢迎各位转发!

撰文:木木美编:凳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一份糖尿病新会员指南,请收好